戏曲课程简介
1、在课堂中让学生模仿道情表演姿势(道情演唱方式简单,艺人怀抱长长的蒙着鼓皮的道筒,手持两片四尺长的简板,竹片不紧不慢地打节奏,忽紧忽慢地手拍道筒,并用方言来演唱自己创编的歌词),使学生充分感受本土戏曲音乐的魅力;还可以介绍一些道情艺人的故事,如:板桥先生表演道情,令学生引以为傲,从而喜欢本土音乐。
2、戏曲表演专业主要学习的课程包括:基本功课程:唱腔:学习戏曲中的声乐部分,掌握不同角色的唱腔特点和技巧。念白:训练戏曲中的念词技巧,确保吐字清晰、韵律准确。身段:学习戏曲表演中的身体语言和动作规范,塑造角色形象。腿毯:训练戏曲演员的基本功,如踢腿、翻跟头等,增强身体灵活性和协调性。
3、戏曲表演的核心内容包括但不限于《古筝》、《琵琶》、《扬琴》、《二胡》、《京胡》、《大筒》、《打击乐》、《笙》、《大提琴》、《笛子》、《中阮》、《唢呐》等传统乐器演奏,以及《合奏》、《唱腔》、《视唱练耳》、《乐理》、《和声》、《戏曲音乐编配》、《乐队排练与指挥》等专业课程。
4、中国戏曲学是一门深入探讨戏曲艺术的课程,分为三个部分来系统研究。第一编,戏曲文化论,着重从文化视角解读戏曲。第一章深入探讨中国戏曲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,揭示戏曲在中华文化中的独特地位。
5、专业课程则包含基础课程与核心课程,基础课程包括艺术概论、中国戏曲史、乐理与视唱练耳、经典戏曲剧目赏析、唱腔分析、戏曲化妆等,核心课程则涵盖腿毯、把子、身段、唱念、剧目、戏曲锣鼓经、角色创造、戏曲教学法等内容。
6、戏曲表演者需掌握戏曲基本功、武功、戏曲声腔与剧目排练等专业技能,具备独立创造人物形象的能力,同时具备歌唱、舞蹈与表演的综合技能。例如,在戏曲团体中,他们可能负责曲目伴奏,进行戏曲舞台表演等。
走近国粹――京剧:国粹京剧
1、京剧,中国国粹,中国戏曲艺术的瑰宝。历史渊源:京剧,曾称平剧,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,其前身为徽剧。清代乾隆年间,四大徽班陆续进京,与湖北汉调艺人合作,并融合昆曲、秦腔等元素,经过不断交流与融合,最终形成了京剧。艺术特色:京剧以西皮、二黄为主要腔调,伴奏乐器包括胡琴和锣鼓等。
2、历史渊源 起源:京剧起源于徽剧,清代乾隆五十五年,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,与湖北汉调艺人合作,同时吸收昆曲、秦腔等艺术元素,经过不断的交流、融合,最终形成了京剧。
3、京剧,曾称平剧,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,腔调以西皮、二黄为主,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,被视为中国国粹,位列中国戏曲三鼎甲“榜首”。徽剧是京剧的前身。
4、国粹——京剧 【点睛之笔】京剧,1840年前后形成于北京,也称“皮黄”,由“西皮”和“二簧”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,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和昆曲曲牌。它行当全面、表演成熟,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,被称为国粹。
5、京剧,曾称平剧,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,腔调以西皮、二黄为主,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,场景布置注重写意。被视为中国国粹,中国戏曲三鼎甲“榜首”。徽剧是京剧的前身。清代乾隆五十五年(1790年)起,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、四喜、春台、和春,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。
6、中国京剧是中国的“国粹”,已有200年历史。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(1876)的《申报》,历史上曾有皮黄、二黄、黄腔、京调、京戏、平剧、国剧等称谓,清朝乾隆五十五年(1790年)安徽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、汉剧、弋阳、乱弹等剧种经过六十年的融汇,衍变成为京剧,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。
国粹京剧简介
年一1918年,京剧由形成期步入成熟期,代表人物为时称“老生后三杰”的谭鑫培、汪桂芬、孙菊仙。其中谭鑫培承程长庚、余三胜、张二奎各家艺术之长,又经创造发展,将京剧艺术推进到新的成熟境界。
京剧的老生、青衣、花脸、小生、老旦等都念韵白。念白能够简洁明确地表达思想内容,具有独特的表现力。欣赏京剧和欣赏歌剧不同,观众和演员可以直接交流。比如,一个演员抬起一手,用水袖挡住另一个演员的视线,面向观众说出自己的心里话,而假定另一个演员听不见这些话,叫做“打背躬”。
京剧,作为我国四大国粹之一,以其独特的文学、表演、音乐和舞台美术等规范化艺术表现形式著称,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。以北京为中心,这种艺术形式已遍布全国。
京剧,1840年前后形成于北京,也称“皮黄”,由“西皮”和“二簧”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,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和昆曲曲牌。它行当全面、表演成熟,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,被称为国粹。